Re: [請益] 修到後來,已經不知所修為何物了...
※ 引述《MartinJu (荒謬人生)》之銘言:
: ※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 四念處不是像你說的這樣修,你這樣修是很容易修成 四處想 而非 四念處。
: : 為什麼說會修成四處想,因為你將覺支以為是修的方法,容易會變成用想去趨近。
: : 這樣去修,是永遠修不成四念處的慧觀功夫。
: : 七覺支是修念住慧觀時,在證果前會有的七種階段,不是想出來的,而是自然發生的。
: 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0714.htm
: 佛陀直接說心微劣、掉心生適合修甚麼,不適合修甚麼
: 並沒有說限定證果前
: 把經文說的扭曲成變成我說的,經文沒說的你自己亂加
: 在沒解脫前我才不敢亂搞自己的修行
你這樣是誤解經文,我講的就是實際修行慧觀的情況。
如前回覆推文,覺支必須在慧觀中體驗過才能直接修習,沒有慧觀是體驗不到覺支的。
慧觀是念住的如實知見,不是用想的。
如果你沒慧觀功夫,就自以為是修覺支,結果就是會用想的去創造體驗,但那非真實法。
: :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3.htm
: : 修行七覺支就像要蓋七層樓,一定要由一樓開始逐層蓋到七樓。
: : 當蓋好七樓後,就可以任運到某樓境界安住。
: 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0714.htm
: 北傳:雜阿含714經 南傳:相應部46相應53經
: 這是佛陀說的
: 有些人狀態不適合修定
: 有些人腦袋狀態亂七八糟時以為自己腦袋清楚
: 不可以用自己想法去修擇法覺支,不然自以為是在說正法,其實在修邪見
: 若你不在乎這雜阿含和相應部的經文,我不再回應
有慧觀功夫的人,業緣所致而在日常生活也會有心狀態不佳的時候。
所以針對不同心境,適合用不同覺支狀態去應對。
: :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4.htm
: : 所以佛陀在講的,不是說可以直接修習某覺支,而是在已有慧觀功夫下的修習覺支。
: : 如果你沒有真正四念處的慧觀功夫,就想直接修成覺支,就會容易用想的,就不是慧觀。
: ^^^^^^^^^^^^
: 短短幾個字真的看得出來你並沒有實修
: 觀(毘婆舍那)不完全等同智慧
慧根必然要經由觀(毘婆舍那),才能如實知見諸法。
沒有觀(毘婆舍那),就無法生起慧根。
: 而且在南傳在教導僅靠四念處解脫的《大念處經》中
: 佛陀一共教導了二十一種禪修業處
: 其中
: 身念處有十四種
: 受念處和心念處各一種
: 法念處有五種
: 一、身念處
: 1. 入出息念(ànàpànassati)
: 2. 威儀路(iriyàpatha)——行立坐臥
: 3. 正知(sampajàna)
: 4. 厭惡作意(pañikålamanasikàra)——三十二身分
: 5. 界作意(dhàtumanasikàra)——四界差別
: 6-14. 九墓地觀(navasivathika)
: 二、受念處
: 三、心念處
: 四、法念處
: 1. 五蓋(pa¤ca nãvaraõàni)
: 2. 五取蘊(pa¤cupàdànakkhandhà)
: 3. 十二處(dvàdasàyatanàni)
: 4. 七覺支(satta sambojjhaïgà)
: 真正的四念處,有止有觀,只是偏向觀修而已,需要有一定的禪修基礎
慧一定要基於定,觀一定要基於止;慧觀的止就是基於念住功夫。
四念住不是偏向觀修,而是四念住就是觀修。
: : 七覺支其實就相關對應於十六觀智,只是沒有完全對應,十六觀智是後世佛學開創。
: 七覺支有止有觀,當然不是十六觀智
: 念覺支:止、觀
: 擇法覺支:觀
: 精進覺支:觀
: 喜覺支:觀
: 輕安覺支:止
: 定覺支:止
: 捨覺支:止
嚴格來說,覺支都是屬觀慧,禪支才是屬止定。覺支與禪支會有對應關係。
實際修行慧觀時,就是念住如實知見諸法,不會還在區分止觀。
以念住為止,不斷深入觀察諸法,就會生起慧根。
: : 念覺支 (念) 對應 第一觀智 名色分別智
: : 擇法覺支 (尋) 對應 第二觀智 緣攝受智
: : 活力覺支 (伺) 對應 第三觀智 法印思維智
: : 喜覺支 (喜) 對應 第四觀智 生滅隨觀智(未熟)
: : 寧靜覺支 (樂) 對應 第四觀智 生滅隨觀智(成熟)
: : 定覺支 (壹) 對應 第五觀智 壞滅隨觀智
: 有些人頂多是把定當成止(奢摩他)
: 雖然不完全一樣,但我認為在教學方面的簡化我還可以認同
: 把禪定當成觀(毘婆舍那),你是認真的嗎?
: 你是根據哪篇經文說這種話的
覺支屬慧,禪支屬定,兩者有對應關係;因為都在專注對象,兩者都是專注功夫的程度。
慧的專注對象是不斷生滅變動的諸法,定的專注對象是不變的概念。
南傳上座部現在流行是用禪支在講觀智,可見於南傳佛法著作,如班迪達大師著作。
: : 平靜覺支 (捨) 對應 十一觀智 行捨智
--
全書贈閱 《推背圖諰:中國國運與人類命運之預言憂患》全書PDF檔 免費流通
https://amidha.blogspot.com/2024/10/TBTSbook.html
詮釋《推背圖》,反省過去,展望未來,自二十一世紀浩劫後重建人類文明,
至於二十七世紀人工生命挑戰人類,終於二十九世紀全球政權交付人工智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2.102.7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731209044.A.4A3.htm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