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美國戰後輕型戰車簡史
美國二戰後輕戰車發展史──M41、T49、T71與T92
本文主要改寫自Robert Pearce Hunnicutt著 “Sherida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Light Tank, Volume 2”。
美軍於二戰時期所裝備的輕戰車型號繁多,例如M3/M5斯圖亞特(Stuart)系列、T7
實驗輕戰車與M24霞飛(Chaffee)。而戰後的輕戰車發展史必須從前文曾經提及的兩個軍
備評估小組開始。
這兩個評估小組其一是陸軍所屬的評估小組,於1945年1月成立;另一個則是戰爭部
所屬的小組,於同年11月成立。由於組長是史迪威上將,因此戰爭部的小組又稱為史迪威
小組(Stilwell Board)。兩個小組在戰後美國重型戰車應如何發展上有所歧異,但是在
輕戰車這個領域上,雙方都認為美國將需要一款新的輕型戰車以供偵搜任務之用。新戰車
全重最好控制在25噸左右,同時必須彌補M24霞飛火力不足的缺陷,因此建議裝備76.2mm
主砲,在1000公尺上對30度傾斜均質鋼板的貫穿能力必須高於127mm。
底特律兵工廠的研發部門與陸軍地面部隊的代表於1946年7月初會晤後訂出了新型輕
戰車的詳細規格。月底,軍備會議記錄31059號 (Item 31059, Ordnance Committee
Minutes)將新型輕戰車命名為T37,建議生產三台樣車,隔年下令減為兩台。1949年初,
T37的設計完成,同時等比例的木製模型也組裝完畢,樣車開始製造。
T37的組員為四人,駕駛位於車體前部,砲手位於砲塔左前方,車長在砲手後方,裝
填手則位於砲塔右方。砲塔內的組員配置是依照美國輕戰車的一貫配置法,但這種配置法
和美國戰後主流設計左右相反。
T37的動力系統是大陸公司(Continental)生產的AOS-895-1汽油引擎,2800轉時輸
出功率為500馬力,搭配的傳動系統是CD-500,驅動輪後置。這是當時美國所能生產最緊
緻的500馬力級動力系統,因為引擎在車體內占據的空間變小了,從而有更多空間可以儲
放彈藥/油料,或是做為組員的操作空間。驅動後置的優點則是不需要在戰鬥室底板下方
安裝傳動軸把動力傳到車前,因此也可以壓低全車高度。
http://imgur.com/LeVn6UA
(圖1,引擎對比圖,上圖是AOS-895-1+CD500,下圖則是潘興用的福特GAF引擎,兩顆引
擎的出力一樣。)
在設計時,T37就已經將砲塔的開發時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安裝76mm T94主
砲;第二階段則是將主砲更換為砲口初速度更高的T91型主砲,同時與維克斯公司的火控
系統進行整合,使主砲具備方位與俯仰角恆定功能,並可以自動計算、修正彈道,在這個
階段,T37被賦予T41輕型戰車的新名稱;最終階段則是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將T91主砲配
上自動裝彈機或是短殼砲彈以加快裝填速率,並且與IBM開發的穩定系統和動力裝填系統
整合。
第一階段砲塔使用T37式立體成像測距儀做為主要瞄準裝置,砲塔上搭載的其他武器
還有一挺12.7mm同軸機槍,位於主砲右側;砲塔兩側各外接一挺7.62mm機槍,頂部則安裝
防空用12.7mm機槍,車內備有四挺.45吋 M3型衝鋒槍供組員防衛之用。
http://imgur.com/WPpuqZ5
(圖2,T37 Phase1)
1949年5月,T37的第一台樣車製造完畢並交付至亞伯丁試驗場,除了測試本體性能之
外也和T41進行比較。隔年因為韓戰爆發,樣車於8月被送回底特律兵工廠供研究用。
在上述的早期測試中,T37/T41的數項設計缺陷浮現:首先,維克斯公司設計的測距
儀表現不錯,而且對長距離射擊不可或缺;然而火控的其他部分還需要進一步的改良。準
此,美軍決定保留測距儀,廢除砲身穩定裝置,但是維克斯測距儀和火控系統是綁死的,
無法拆出來單獨安裝,因此必須以T37測距儀為基礎開發新款測距裝備。其次,動力系統
的可靠性需要加強。其他改進尚有:安裝一個砲塔迴轉用的輔助引擎,以便在主引擎未啟
動的狀況下快速迴轉砲塔,這樣不僅可以節省油料,在伏擊戰中也方便得多;砲塔內部組
員配置左右交換,變為砲手/車長在右,裝填手在左,和其他美國戰車相同的配置;砲塔
兩側外接機槍廢除;砲塔環加大10cm(175cm加大到185cm)等。改良後的型號改稱T41E1
。
http://imgur.com/5t0qPcZ
(圖3:T41早期生產型,注意砲塔側板和砲塔環焊接位置)
http://imgur.com/UJbRoI2
(圖4:M41A1,和上圖對比可發現砲塔側面不同,此外這輛車配備的是早期型的單孔砲口
制退器)
通用汽車旗下的凱迪拉克在1948年就被指定為緊急情況下輕型戰車的主要製造商,凱
迪拉克也針對生產T41所需要的製程、工具、原料等進行過相關研究,1950年1月,凱迪拉
克受命先生產100台T41E1以測試其生產潛能,命令中特別指定先製造2台原型車,再根據
原型車的生產經驗與測試結果用以改進剩下98台的生產。然而一個巨大的國際事件更動了
這個命令:韓戰於6月爆發。
基於1940年的經驗與1950年美國政府對國際情勢的評估,凱迪拉克收到的新命令可以
用幾句話概括: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戰了,所以需要一大堆的戰車,趕緊動工,邊做邊改,
越快越好。新命令取消了先生產兩輛原型車的要求,改命令凱迪拉克以最快速度生產出
1000輛T41E1,先出廠的戰車就當後出廠的測試車。為了加速生產起見,砲塔經過重新設
計,測距儀也廢除。Hunnicutt對此的評論是:「事實證明第三次世界大戰沒有在1950年
爆發,然而當時美國並沒有別的選擇。結果是(這些戰車)必須經歷一個漫長而昂貴的升
級改良過程,而且一千輛戰車只是開頭而已。」
凱迪拉克的生產線於1951年中開始全速運轉,先開下生產線的戰車被分發到各式各樣
的測試單位進行測評。測評工作到1952年才完成,此時已經有952輛T41E1生產完畢,到
1954年,總生產量到達3729輛。由於命令是邊做邊改,因此這三千七百台戰車的設計與實
際安裝狀況當然是一團混亂,必須升級到最新型號才能撥交部隊。
最主要的升級是關於主砲與砲塔的俯仰/迴旋機構。由於最早的設計無法滿足陸軍所
定出「下達接戰命令後必須在五秒之內完成瞄準」的需求,凱迪拉克設計了一套新的油壓
砲塔控制系統,新系統允許車長超越控制(override,將砲塔的控制權由砲手轉給車長)
砲塔,且車長進行俯仰迴旋時都有馬達輔助搖砲,在新系統下砲手只能動力迴轉砲塔,主
砲的俯仰要靠手搖。凱迪拉克之後動手改良了最早期型的火控系統,砲手可以動力/手動
迴轉砲塔與手動控制俯仰角,而車長進行超越控制時只能動力迴轉砲塔,無法控制主砲俯
仰角度。
新的油壓火控系統在1419號車上開始安裝,同時改稱為 T41E2。美軍原本要把所有的
T41E1都更動為E2規格,但後來測試表明只要將T41E1的火控改良(引入上述的車長超越控
制功能)加上對組員進行適當訓練,T41E1也可以滿足五秒接戰標準,因此將E1升級為E2
的改裝就此中止,總共有416台T41E1改裝為E2規格。
1953年5月29日,T41E1和T41E2正式命名為76mm砲戰車M41與76mm砲戰車M41A1。M41原
訂名稱為小鬥牛犬式(Little Bulldog),為紀念1950年於議政府市(今屬首爾)近郊車
禍身亡的華克中將(Lt. Gen Walton. H. Walker,追晉為上將),改稱華克猛犬式(
Walker Bulldog)。
M41安裝的主砲為76mm T91E3,制式編號M32,額定射速每分鐘12發。發射M339風帽穿
甲彈時砲口初速度為975m/s(彈頭重6.6公斤);使用M331A2超高速脫殼穿甲彈時則是
1260m/s(彈頭重3.7公斤)。相對照下,T37第一階段砲塔上安裝的T94主砲其砲口初速度
約為780 m/s。M32的早期型安裝單孔制退器,後期型則安裝T型制退器。M32可選用的彈藥
有M339風帽穿甲彈(APBC-T)、M319含芯穿甲彈(APCR-T)、M331A2超高速脫殼穿甲彈(
APDS-T)、M496成型裝藥彈(HEAT-T)、M352型榴彈(HE)、M361白磷發煙彈(WP)和
M363反人員散彈。主砲彈藥攜行量為57發,11發裝載於砲塔內的即用彈藥架,13發置於砲
塔底板彈藥架,33發置於車體右前方,M41A1因為凱迪拉克開發的火控系統體積比較小,
砲塔底板彈藥架可以放21發,總彈藥量為65發。同軸機槍原本安裝12.7mm口徑,後期改為
7.62mm,砲塔頂部防空機槍則是12.7mm
http://imgur.com/KeWCUOI
(圖5,左列上往下:AP M339、HVAP M319、APDS M331A2,右列:HE M352、WP M361、
Canister M363)
http://imgur.com/MlgiuA2
(圖6,M41和M41A1的砲塔彈藥架對比圖,上為M41,下為M41A1,右側A型結構是裝填手的
座位,11發即用彈藥在底板彈藥架的左手側。)
M41全車採用均質滾軋鋼板焊接而成,車體正面最厚處25mm,傾斜60度;側面最厚處
25mm,垂直裝甲;後方19mm,傾斜40度。砲塔正面25mm,砲盾32mm,側面25mm,傾斜30度
,後方25mm垂直裝甲。
動力部分,由大陸公司的六缸四行程AOS-895-3引擎配上艾利森(Allison)公司的
CD-500-3變速系統組成,整個動力包件可以一體安裝/移除。M41的車體右前方額外安裝
一顆驅動砲塔用的輔助引擎,其排氣管在早期生產車上沒有安裝抑噪器,從1368號車開始
安裝。懸吊系統是獨立扭力桿,每邊五個大型路輪,路面極速72公里。1955年,大陸公司
把AOS-895-3引擎的化油器換成燃油噴射系統,新引擎命名為AOSI-895-5。測試顯示新引
擎耗油量只有舊引擎的80%,對於M41/M41A1明顯不足的最大航程(燃料543公升,最大巡
航距離160km,而這是道路測試數據,越野可能要砍對半)是個幫助。更換燃油噴射引擎
的M41改稱M41A2,M41A1則改稱M41A3。
M41砲向前時全長8.1m,車體長5.8m,寬3.2m,高2.95m。戰鬥重23.3噸,推重比16.3
。全車彈藥基數為:76mm砲57(M41)/65(M41A1)發,防空用12.7mm機槍彈600發,同
軸12.7mm機槍彈2175發或7.62mm機槍彈5225發(M41)/4900發(M41A1),.45吋手槍彈
或.30吋手槍彈若干(供組員攜帶的防衛武器M3衝鋒槍/M2卡賓槍使用)。
由於M41的早期型是按照T41的原本設計生產的,而較晚生產的車則是依照早期型的生
產/操作經驗進行改進,因此早晚期型號有非常多細節不同。以下是幾個例子:早晚期型
的砲塔焊接位置不同,早期型的砲塔側板和砲塔環的焊接線比較高,整條線直線向後與砲
塔後箱焊在一起;而晚期型的焊接線較低,因此側板後部呈現向上斜起的特色。此外擋泥
板、輔助引擎抑噪器的安裝與否與尺寸、路輪形式、是否有安裝履帶偏向器(脫鍊時避免
履帶損傷車體)等細節都有不同。早晚期型的駕駛座位也有一些更動,例如把操縱桿手把
由直式改為橫式,以減輕駕駛疲勞。駕駛座椅也經過修改,原本的座椅背板和椅墊是分離
的,必須另外安裝上去,同時附有四段角度調整。問題是,調到最後一段的時候背板後方
會貼到砲塔籃上,可能會夾傷駕駛,所以後期型號廢除了最後一段,另外又弄了個調整器
把早期型的最後一段擋住。
http://imgur.com/5c8PFvY
(圖7:晚期生產型M41,注意擋泥板和早期不同,且已換裝T型砲口制退器,這輛車呈現
主砲向後的運輸狀況)
前文曾經提及,M41的最終砲塔開發階段是和自動裝彈機整合。開發人員曾經在M41上
測試過單彈倉和雙彈倉兩種自動裝彈機,單彈倉可以容納13發砲彈,射速為每分鐘18發;
雙彈倉可以容納26發,射速每分鐘26發。雖然自動裝彈機的裝填速率比人力裝填快得多,
但是當砲塔傾斜時自動裝彈機的可靠程度就大為下降,且在測試中有幾次發生送彈鎚提早
啟動,在膛內有彈的情況下再裝填第二發的情況──這種重複裝填會讓後彈的彈頭衝撞前
彈的底火,如果裝彈機內放的是實彈,可能導致爆炸。可靠性問題經歷改良最終仍無解,
自動裝填機提案乃被放棄。
雖然76mm M32可以有效的打穿T-34/85的前方裝甲,但隨著華沙公約組織在1950年代
初期大量生產T-54/T-55作為裝甲部隊主力,北約也必須相應的提升輕戰車的火力水準。
1950年1月,底特律兵工廠提交建議案,建議將M41的主砲升級為90mm規格。
建議案中所提的主砲是一門低膛壓、輕量且可快速更換砲管的90mm滑膛砲,賦予代號
為T132,主要發射尾翼穩定成型裝藥彈執行反裝甲作戰。初步的彈道測試顯示這門砲的彈
著散布不夠穩定,於是在原本的砲管內刻上淺膛線以輔助彈頭旋轉,提升彈道穩定程度。
加了膛線的T132改稱為T132E3。這門主砲裝備三種彈藥:榴彈、翼穩成型裝藥彈與黏著榴
彈(HEP,High-Explosive Plastic)。
兩輛M41A1奉命安裝90mm T132E3主砲,改稱90mm砲戰車T49,並於1954年5月送至亞伯
丁實驗場進行測試,測試於隔年5月完成。測試結果顯示即使刻了膛線,翼穩成型裝藥彈
的彈道還是一團糟,只有黏著榴彈比較適合反裝甲作戰。然而最後T132E3並沒有大量裝備
於M41上面,原因有兩個:一是M41已經被認定為過渡性的輕戰車,因此不必加以大規模改
裝;二是出現了其它改造選項。
這個「其它選項」是凱迪拉克公司的主意,1958年11月,凱迪拉克建議直接把M48巴
頓戰車上的90mm M41主砲改裝到M41輕戰車上,依照估算,改裝90mm主砲僅會增加750公斤
的重量,同時可以保持44發的彈藥基數─9發在即用架上,13發在砲塔底部彈藥架,22發
裝在車體內。但是如前段所述,此時美軍已經在研發次世代輕戰車,因此M41的改造計畫
就此中止。
http://imgur.com/YX32skS
(圖8:為了安裝測距儀,T49的砲塔經過改裝,比原本的M41砲塔高出16公分左右,圖中
砲塔上顏色較深的部分就是加高處。測距儀的防護板是直接使用M47巴頓的零件。)
http://imgur.com/HqtKVwr
(圖9:改裝為90mm後的砲塔內彈藥儲放圖,左圖是即用彈藥架,右圖是砲塔彈藥架。)
美國陸軍認為M41有兩項短處:其一,續航距離太短;其二,車體過重,不適合以空
運方式快速部署。因此軍備部門於1952年提出次世代戰車發展案,要求新型輕戰車必須將
車重控制在18噸以內,裝備76mm主砲,防護能力需與M41同級。隔年7月在諾克斯堡召開的
會議選定三個開發案做為次世代輕戰車的競標選項。
第一個開發案是老面孔底特律兵工廠的提案,18噸的車身搭配安裝於搖架式砲塔上的
76mm主砲搭配自動裝彈機,組員為三人,引擎是AOI-628搭配XT-340傳動系統,每側四個
路輪,採用獨立扭力桿懸吊,防護能力和M41同水準。
http://imgur.com/xPMnzu8
(圖10:底特律案的模型,注意前裝甲採用犁型設計)
第二個開發案則是另外一間熟悉的廠商凱迪拉克。二號案的規格和底特律兵工廠提案
大致相近,懸吊系統也很類似,主要的不同是凱迪拉克的設計採用常規砲塔設計,車組員
四人,動力系統採用AOI-628-1引擎搭配XT-300傳動系統。
http://imgur.com/tD9CFdT
(圖11:凱迪拉克案側/俯視,砲塔是傳統砲塔)
http://imgur.com/CZZ4KRp
(圖12:凱迪拉克案前後視。)
第三個提案是AAI(Aircraft Armaments , Incorporated)設計的,比前述的兩個設
計案更特異。AAI的設計案略多於18噸,主砲76mm,最特別之處在於採用了裂隙式砲塔(
cleft turret)的設計,整個砲塔被主砲隔為兩半,車長和砲手各有一個艙蓋可供出入,
兩個艙蓋上都安裝了12.7mm機槍。車組員四人,搭配半自動裝彈系統、AOI-628-1引擎和
XT-300傳動系統。
http://imgur.com/jm7VbQO
(圖13:T92,左側是模型,右側是樣車一號車,注意實車上砲手機槍已經更換為7.62mm
口徑)
在審查過三個開發案後,凱迪拉克和AAI得標。原本美軍希望三間公司可以比較並整
合彼此設計的特色弄出一台共同開發的輕戰車,但是為了在18噸的重量限制內造出一台合
乎需求的輕戰車,三間公司不僅各運匠心,且完成的方式也大相逕庭,車體內部結構相當
緊緻,因此三個設計案無法整合。凱迪拉克得標是因為設計最為傳統,被認為是相對保險
的開發案;而AAI設計案則因為最創新,可能有很高的表現潛力,但是相對擔負生產困難
的風險。1954年,凱迪拉克開發案被賦予制式編號76mm砲戰車T71,AAI則被賦予制式編號
76mm砲戰車T92。
T71案在1956年終止,原因之一是T92的開發速度遠超預期,第二個原因則是缺錢。
T92的兩台原型車於分別於56、57兩年製造完成,並且送交亞伯丁試驗場,預計在1962年
之前可以大量生產。
T92全車裝甲採用和M41相同的均質滾軋鋼板焊接,因為在一些較不重要的區塊採用鋁
合金(如引擎艙蓋)以及玻璃纖維(擋泥板),因此可以在全重量比M41輕的條件下保持
一樣的防護水準。
車體的配置狀況是:駕駛坐在車的左前方,在他身前是輔助發電機和電瓶,他的右邊
則是由鋼製防火層保護的主引擎與傳動機構,整個傳動機構可以一體安裝/拆除。車長和
砲手分別坐在砲塔的右側和左側,中間被主砲分隔。車長艙蓋上安裝一挺12.7mm機槍,砲
手艙蓋上的機槍原本要採用同口徑,1954-55年的評估後改安裝7.62mm,兩挺機槍都可以
坐在車內利用潛望式瞄準鏡瞄準射擊。車長與砲手都能以手動或電力操控砲塔,車長還有
超越控制功能。裝填手坐在砲塔左後方,他的任務很簡單,把砲彈從車體後彈藥艙(28發
)、砲塔內彈藥架(24發)、即用彈藥架(7發)塞進半自動裝彈機。車體後方有兩扇裝
甲門供組員出入,後方儲放空間是放置彈藥和油料的地方。
http://imgur.com/OTAmY6X
(圖14:T92,駕駛位置清楚可見,駕駛旁的大型艙門是動力艙門)
T92的主砲和T71相同,76mm T185E1。這門砲基本上就是M32,只是增加了快速更換砲
管功能,同時把砲閂安裝方式上下顛倒以配合自動裝彈機。T92全車彈藥量是60發,上述
三處彈藥存放處之外裝彈機內還可以放一發。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特色是T92有自動拋殼功
能,打完的彈殼會自動從車後丟出,主砲俯仰角是+20~-10度,射速每分鐘12發。
T92主砲向前時全長6.27m,車體全長4.8m,寬3.15m,高2.26m,戰鬥重16.9噸,引擎
為大陸公司AOI-628-1,功率280馬力,路面極速56公里,燃料570公升,最大巡航距離330
公里。車體正面裝甲最厚處25mm、側面25mm,後方10mm,砲塔正面最厚32mm,側面最厚
29mm,後方最厚處32mm,主要靠裝甲板傾斜角度確保防護力。
http://imgur.com/ibYO8IE
(圖15:T92與M41尺寸對比)
在亞伯丁測試場進行測試後,T92也不免要進行一些改良。主要建議改良處有:更強
固的履帶、同時追加一個頂支輪以防履帶脫落、強化的拋殼彈簧、重新設計彈藥架以免泥
土汙染裝彈機等,共約50項。
1957年,美國軍事情報單位發現蘇聯擁有一種新型的水陸兩棲輕型戰車(稍後確認為
PT-76),國會立即詢問陸軍「我們的次世代戰車為什麼不能兩棲」,而因為T92當初的設
計初衷是把車的整體尺寸盡量作小,因此改造以額外安裝浮箱或是設計浮力空間都不切實
際,最後T92於1958年廢案,再度驗證一句軍事圈時常出現的笑談──美軍最大的敵人在
國會山莊。
=
與WOT的對照與一些個人意見
之前的Q&A有玩家指出現在遊戲中的T71是混合車,從T71的草圖和模型可以很清楚的看出,
遊戲中的T71是凱迪拉克的平板前車身+底特律兵工廠的搖架式砲塔混合的。
討論T37/M41/T49應該放科技樹的哪個位置時,要注意兩件事:1.M41是M24的後繼車;
2.M41上的M32主砲已經在遊戲中,就是T71上的T185主砲,這門砲目前是APCR/HEAT,
175/220pen,150alpha,.39準度。依照遊戲設定alpha乘以史實射速,M41的DPM是
150*12=1800,幾個對照:APanther是1980,WZ-131裝100砲是1612,WZ-132則是1765。考
慮到低alpha的車通常會有比較高的DPM,M41放T7,給12的RoF初步估計沒什麼問題。
T49可以整合進M41做為頂級砲塔/頂砲設定,也可以獨立為T8LT。
主砲設定可以有兩種,一種是M32→T132E3,另一種是M32→M41。我個人偏好M41,原因是
T132E3在WoT中能用的彈種是HE/HEAT/HESH,沒有AP彈的資料(低膛壓砲,用AP也不會好
到哪去),引入這門砲的結果若不是所有T49玩家都能把HEAT當一般彈打到處燒人,就是
有錢的人全HEAT+HESH,沒錢的人只能裝HE打醬油,總之就是各種不對勁。至於M41主砲,
其實早就在遊戲中了──就是M46巴頓上面那門90mm M36,AP/APCR的pen是172/262,
alpha240,準度.38,做為T7/T8LT的主砲都可以。
我的個人結論大概是這樣:
1.首先要重新平衡的是M24 Chaffee,現在它是T5LT占T8LT的缺。頂砲和新砲塔要砍掉,
把M24的戰力還原到史實水準。重新平衡後可以留在T5給5-9或是6-9的分房,或是放到M7
後面當T6,分房比照T21給7-11。
2.Chaffee的T37砲塔和T94主砲就可以拿給T37用了。T37也有兩解,如果獨立成車,可以
接到M7或是M24(T5)後面當T6。不獨立出一台,那就是當作M41的白板設定。
3.如果T37獨立,M41就是T7,分房8-11。不獨立則是T6,7-11。M41(T6)的白板車等於T37
,升級完成後相當於M41/M41A1/M41A2,但是M32的彈種必須重新設定,畢竟一台T6LT拿著
175pen的APCR當銀幣彈打太過火。M41(T7)則可以直接套用T185的主砲設定,RoF再調整。
4.T49同上,它的設定當T7/T8都可以,只要對視距、機動和RoF做平衡。
至於T92是個更麻煩的東西,從史實上來說這是T71的同期開發案、M41的後繼車,但是它
沒有比76mm T185更強的主砲,當T8LT可能不夠強。
有幾個選項:
1.當T71的下一階,這樣子組員會從3人增為4人,有BIA很不方便。另外T92的機動性和T71
相比不會加強太多,主砲也沒增強,我認為會很吃力。
2.T71平轉T92,這個設定的缺點是吸引力不足。
3.當M41的其中一台後繼車,如果M41設定成T6比較有機會。
--
Немцефилен унд немцефилкен нихьт ерсте по
ст тема читайнен?
Орднунг мус зайн, дарум фирцейн таге нихьт
шрайбен!
Germanlovers und Germanloverettes nicht erste post of the topic readen?
Ordnung muss zein, darum fierzen tage nicht schreibe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