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古老的崑曲綻放新的華彩(一線研究)
古老的崑曲綻放新的華彩(一線研究)
江蘇蘇州昆劇院趙續傳統、培養人才、創排新作
本報記者王漢超
2024年07月02日06:44 | 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https://reurl.cc/dnZp98
圖①、圖②:青春版《牡丹亭》劇照。
圖③:蘇州崑曲傳習所實景版《遊園驚夢》演出場地。
以上圖片皆為蘇州昆劇院提供
核心閱讀
昆劇是中國雅文化的集大成者,將詩、樂、歌、舞、戲熔於一爐,“無聲不歌,無動
不舞”,婉轉悠揚,經久傳唱。有這樣一首崑曲,20年來常演常新、好評不斷,它就是青
春版《牡丹亭》。從1920年代的崑曲傳習所,到如今在原址建起的蘇州昆劇院,一代代崑
曲人薪火相傳,讓崑曲這門古老的藝術在擁抱時代中不斷綻放華彩。
江蘇省蘇州市老蘇州城東北角,有一座五畝園。 100多年前,一群10歲出頭的孩子聚
攏在這座院落,學文習武、練聲唱念。中國崑曲百年接力的大幕就此拉開。
同一片院子,交疊百年時光,曾經的崑曲傳習所舊址,如今建起蘇州昆劇院。
今年是蘇州昆劇院創排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搬上舞台20週年。 5月起,這部戲開
啟巡演,已在10多個城市演出。一場全本達9小時的大戲,20年間火遍大江南北,在海內
外引起轟動。一次在國外演出謝幕時,觀眾起立鼓掌長達20分鐘。
新與舊的交織裡,一個有600多年歷史的劇種,一出有400多年曆史的劇目,一段100
多年的傳承心路,一台激發人們熱情的演出,都寫進數代人的故事中。
台上是永遠的青春,幕後是一代代“守藝人”
青春版《牡丹亭》的熱度一直持續著。許多當年台下的年輕觀眾,如今又帶著自己的
兒女走進劇場。曾有媒體統計,「這齣戲把戲迷的平均年齡下拉了30歲」。很多人沒想到
,崑曲可以這麼火,可以火得這麼持久。
台上是永遠的青春,幕後是一代代「守藝人」。
故事要從五畝園講起。崑曲於元末成形於蘇州崑山,清中後期開始,崑曲班社大量減
少。在發源地蘇州,僅剩的全福班也宣告解散。如何讓崑曲的火種留下來? 1921年秋,
一群不求回報的創辦人發起成立了崑曲傳教所,招收10歲至15歲的孩子學習崑曲。
五畝園的10餘間房舍成了學堂,傳教所不僅請來老藝人、武術師傅授課,還開設文學
、音韻等課程,並一度開設數學、外語課。
從開學到出科,傳教所洋溢著與舊科班不同的新氣象。經過淘汰,最後出師的學員以
「傳」字為輩,幾乎把老師輩能演的劇目全部學了下來。光是學員沈傳芷一人就會演300
多齣戲,令後輩驚嘆。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傳」字輩演員在世25人。他們帶著傳藝的使命在全國開枝散
葉,有的當了老師,有的進入各地戲班。而「傳」字輩之後的四代演員,則分別以「繼、
承、弘、揚」為字,寓意深切。
最傳統的劇目,最青春的演繹
2001年,像一聲驚蟄的春雷,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
文化遺產代表作」。很多人因此發問,什麼是崑曲?此時,距離傳習所的成立已過去80年
,崑曲少有人學,隊伍面臨青黃不接。演員在台上表演,望向台下,觀眾一片白髮蒼蒼。
有時辛苦排一齣劇,卻根本沒有資金搬上舞台。
為了接續昆劇,蘇州依托崑曲傳習所招收了一批平均年齡25歲、經過4年系統學習訓
練的青年演員,他們被稱為昆劇「小蘭花」。
2004年,蘇州昆劇院與作家白先勇合作,匯集當時著名的編劇、服裝、燈光、舞美人
員,創下崑曲青春版《牡丹亭》。正式演出前,他們將昆劇名家汪世瑜、張繼青等請到蘇
州,用一年時間口教鍛鍊青年演員。當時還是初出茅廬的俞玖林、沈豐英等「小蘭花」們
,被集中到一起完成高強度訓練,俞玖林僅厚底靴就磨穿了兩雙。
有人質疑,為什麼放著成熟的老演員不用,卻要耗時費力集訓年輕人?
在《牡丹亭》中,杜麗娘16歲,柳夢梅18歲。時任蘇州昆劇院院長蔡少華說:「要用
青春的演員演繹一個青春故事,培養一批青春觀眾,讓古老的崑曲藝術重煥青春光彩」。
青年演員與青年觀眾更能產生共鳴,崑曲的未來更需要年輕的血液。也正因此,這齣戲被
定名為青春版《牡丹亭》。
傳統與創新的尺度在哪裡?哪些要堅持,哪些要改變?
當時,創作者們定下一條標準:「傳統,遵循但不因循;現代,利用卻不濫用。」程
式化的表演裡藏著高妙,舞台並無實景,杜麗娘僅用一把扇子便扇「活」了滿台的花花草
草。而佈景與服裝則大膽改用淡雅寫意的色調,在細節上用足了傳統蘇繡的工藝。
劇中飾演丫鬟春香的沈國芳曾提出疑問:「傳統戲服裡俏丫鬟著紅衣,我的服裝怎麼
設計成淡綠色?」白先勇給她講解,舞台是空的,要透過色彩的運用,傳遞出春天的氣息
。理解每深入一層,帶來的都是學傳統戲不曾有過的衝擊。
那是一場無法預知結果的集訓。對最終能不能登上舞台,演員心裡也沒底。過去崑曲
沒用過那麼大的舞台,以至於找不到合適的地方排練,最後只能藉用尚未完工的會展工地
。冬天,四周裹上塑膠布,仍不免透風。但沒有人叫苦,大家都下狠撲在現場,整整一年
,彷彿投入了他們畢生積攢的力氣。
年輕人看懂了、看進去了,也喜歡上了
在網路正將興起的年月,排一出“古董戲”,會有人看嗎?全本要演9小時、連演3天
的戲,台下觀眾能坐得住嗎?
2004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便引起轟動。謝幕時,三層劇場觀眾起立
,掌聲不息。此後在香港、蘇州、杭州、北京、上海等地開啟巡演,所到之處,引發熱烈
反響。
創作者們有清晰的共識——讓崑曲煥發生命力,不僅要有好本子、好演員,不僅要精
心排、盡力演,更重要的是用心培育觀眾,讓越來越多年輕人走進戲院。
湖山石邊、牡丹亭畔,垂柳榆錢、雕欄畫卷,水袖輕翻、身段往還,如夢似幻。一場
完美的演出,離不開台上台下的「共振」。年輕人看懂了、看進去了,也喜歡上了。
那一年,這部戲在海內外38所大學演出99場。一時間,崑曲成了校園時尚,往往戲散
了,學生們還圍在台前,久不離場。在北京大學,能容納2000人的劇場演了4輪仍一票難
求;四川大學啟用了能容納7000人的體育場,演出才得以完成。
年輕觀眾的比例,高達七成以上。青春版《牡丹亭》何以吸引年輕人?創作者們覺得
,儘管《牡丹亭》原作創作於明代,但它所表達的生命如此鮮活、展現的青春如此美好,
能夠穿越時空,打動年輕人的內心。
2006年,劇組在美國4個城市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巡迴演出。 2008年,他們以完全商
演的模式,在英國倫敦賽德勒斯威爾斯劇院演出兩輪。 2016年,為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
亞逝世400週年,他們再赴倫敦,並走進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國際名校。 2017年,他們
登上希臘雅典有著2000年歷史的阿迪庫斯露天劇場,演出前的訪談預演在希臘國家電視台
的黃金時段直播。看到中國極致典雅的藝術在異國舞台上大放異彩,許多留學生、海外華
人邊流淚邊看演出。
20年的舞台鍛打,當年台上的年輕人已然成長為崑曲界的中堅力量。蘇州昆劇院院長
林琳介紹,該劇主演沈豐英、俞玖林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沈國芳等人也成為國家一級演
員。隨著《玉簪記》《白羅衫》《西廂記》《義俠記》《長生殿》等一批劇目全新登台,
既傳統又現代的「崑曲新美學」日漸清晰。
現在,「小蘭花」們不僅是舞台上的頂樑柱,更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帶徒傳藝、
以戲帶功,緊跟「揚」字輩,一群更年輕的「振」字輩演員正在登台。
1998年出生的奚曉天唱閨門旦,已經是家裡第三代崑曲人。 5歲時,第一次看青春版
《牡丹亭》就十分入迷;9歲再看,就認準了這是自己想要從事的工作。
殷立人工武生,20多歲就在蘇州昆劇院首部大型武戲《林沖》中擔任主角。這是一齣
全部交給年輕演員的大戲,自首演以來便收穫眾多好評。今年4月舉辦的第九屆中國昆劇
藝術節上,《林沖》作為開幕大戲演出,領銜主演的便是殷立人。台上朝氣蓬勃,台下掌
聲熱烈,「風雪山神廟」的影片片段還在線上吸引了280多萬人次觀看,按讚量達12萬。
讓優秀青年演職人員在大戲中擔任主演、主奏,舉辦個人專場;運用微信公眾號、微
信視頻號、抖音號等平台,拍攝製作崑曲小課堂、直播劇目演出後台探班、分享優秀青年
演員排練日常;每年傳承10部折子戲、一部傳統大戲,新媒體播放量年超過5000分鐘……
舞台,是成長的平台,青年演員們嶄露頭角,逐漸贏得更多鮮花與掌聲。他們作為崑曲文
化的推廣者與傳播者,吸引一批批同樣年輕的觀眾走進劇場、走近崑曲,擁抱這門古老而
青春的藝術。
87歲的白先勇說,表演藝術很能代表一個民族的心聲,意大利有歌劇,德國有古典音
樂,俄羅斯可以拿出芭蕾舞,「崑曲非常能夠代表我們的民族,很欣慰看到她堂堂地走上
了世界舞台。
當年的崑曲傳習所,如今已修復為三重院落。一座園林,成為實景演出小劇場和崑曲
體驗館。 100多年前,崑曲傳習所的創始人對學童說,「往前走吧,前面有你們的舞台。
」如今,一代代演員接續傳承,彷彿遙遙回應著當年前輩的期盼。古老的崑曲,正綻放出
新的華彩。
《 人民日報》( 2024年07月02日12 版)
(編按:楊光宇、胡永秋)
新聞出處:人民網
https://reurl.cc/oRGvp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6.14.9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rossStrait/M.1719926394.A.B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