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為何網小作者對儒生武學的想像十分貧乏?
在過去的布袋戲、武俠小說、ACG等作品,讀書人的功夫會讓你覺得"呀,這就像讀書人呀
,我形象中的讀書人就這樣";比如《笑傲江湖》裡的江南四友,功夫就是跟琴、棋、書、
畫有關,像黃鍾公的「七絃無形劍」,就是用琴音擾亂對方內力,像禿筆翁就是用判官筆
,丹青生的劍與其說是劍法,不如說更像畫畫。像《步劍庭》裡的儒門就分為禮、樂、射
、御等六藝,許聽弦是琴藏劍,琴聲或鐵劍都能殺人;射藝壇主洛曉羿就是射箭的,他們
率華章儒府與人間道鬥智鬥力也鬥心,十分好看。
像鄭問的漫畫《鬥神》,主角之前的師傅-畫中仙就是用毛筆在紙上畫出虎豹,然後把紙往
天空一抖,那些虎豹從紙上跑出來攻擊主角;我還記得有些武俠小說的角色是把書法融入
武功,比如他寫顏帖時,他的劍招就規矩方正,大開大闔,如果他寫草書,他的劍招就變
成狂放自由,有如羚羊掛角,讓人摸不到規律。
有些作品則是拿中國字來玩,比如寺澤武一的《鴉天狗卡布都》,卡布都把艸與樂分別寫
在左右手,這兩個字合起來就變成藥,就能醫病療傷,左手寫雨,右手寫田,就能招雷。
像非凡公子的破世陰字,則是口吐筆畫,筆畫組成字後會射向敵人;像儒門天下的教母-楚
君儀,武器就是一支筆,她其中一招功夫"天筆定星"就是拿筆在半空虛點,發射光點來進
行攻擊;像史艷文的化身-乞丐皇帝呂望生,常常念詩或講酸言酸語去嘲諷敵人,然後人就
被他"罵死了",這也很讀書人特色。
但現在許多網小出現的一種儒家功夫體系叫官大=學問大=功夫強,我記得是《劍來》還是
啥的,一講到儒家,不外乎是一拍腰上官印、吸取朝廷氣運、然後一拳打爆敵人,而且官
越大,拳頭的威力越大;許多作者的解釋是官越大,理論上學問更大,自然拳頭就會更硬
?但我認為這解釋其邏輯是不通的,官位大小跟儒家涵養或學問大小有啥毛關係?
因為吸取朝廷氣運多少,化為自身力量,靠的是官銜大小呀,而不是他是不是讀書人的身
分,或他有否大學問,沒官銜,那種力量還不能用呢;所以照他們的邏輯,只要有官身,是否誰都能揮出那個正氣之拳?所以武官也可使用?那童貫在網小這樣的體系下,他的拳頭應該就夠大夠硬,元氣彈就夠大顆,因為他官至太師;問題是童貫不是儒生,是太監。作者要不要先自我釐清,他這套儒家題系的力量來源是權力,還是自身的儒學修為?
那李太白在這樣的體系下能使用儒家功夫嗎?應該也不能,因為李太白並不是儒生,其實他
雖寫詩,並不讀四書五經,嚴格來說,他算Lv9吟遊詩人兼職Lv3戰士。
除了正氣拳以外,網小還常出現文曲星降下能量幫讀書人補氣的橋段,也是爛大街;一個
人這樣寫,初看還有點新鮮,但A這樣寫、B這樣寫、C這樣寫,那就膩了;為何不換點花
樣呢?學《侍魂2 阿修羅斬魔傳》的八角泰山那樣,拿一隻超大的毛筆當武器,在天空寫字
當招式,不也有趣?
有網友反駁我往小儒生玩最多的是言靈術,喊出太陽就出太陽,喊下雨就下雨,問題是網
小作品裡當皇上的已經有金口玉言了,當教皇的也有大預言術了,儒者還要玩「言出法隨
」這樣的言靈術,豈不跟人撞衫?獨特的特色在哪?
況且網小作者們對「言出法隨」的認知是錯誤的,「言出法隨」並不是出口成真,而是話
出口就成為法律,並且大家要遵守;請問王朝時代誰有這樣的特權,當然是皇上,哪會是
大儒?誰給大儒這樣的勇氣?
有網友認為嘴砲術的力量來自國家,並不來自皇上,這更是錯中之錯,古代有句老話「朕
即國家,國家即朕」,整個大明是屬於朱家的家產,不是大家的,底下的儒生都沒份;讓
孩子世襲,是把大明這個自己的所有物讓渡給自己小孩,所以國家與皇上的高低順序別搞
錯。
在孔子的時代,認為君王不合格,可以換掉,但孔仲舒用獨尊儒術當條件,讓儒家變成了
皇帝的狗,儒家唯一箝制皇上的辦法,只能跟皇上說你這樣做不合天道,但往往無法遏制
皇上的私慾與惡行,甚至跟皇上同流合汙,一起破壞這個政權的穩定;所以後期的儒家早
就跟孔子時代不同了,要求儒生忠於皇上,並不是忠於這個政權。于謙是忠臣,為何還是
被朱祁鎮殺了,因為他忠于大明,不是忠於朱祁鎮,誰叫他了大明政局的穩定,在英宗北
狩期間立了景泰帝呢。
網小作者們為何不多花點心思構想人物的招式呢?是懶?還是覺得沒必要?還是讀者只要作者
寫的夠爽,劇情能快速推圖就好,招式武學這些旁支末節的設想,它們都不需在意?
甚至讓我有種感覺,這種官大=學問大=功夫強的體系,本質並不是學問,而是權力,講的
也不是儒家,而是隱射現在的中國官場文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3.128.4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Fantasy/M.1732120380.A.C2F.html
留言